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
国税发[2003]124号  2003-12-02  全文有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局内各单位:
  近几年来,各级税务机关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方案》,
积极推进信息化加专业化,加强税收征管,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税收征管工作
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尤其是税收征管基础工作亟待加强,特别是在征收、管理和检
查分离后,有些职责分工不够明确,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税源管理不到位,
信息化支撑滞后,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为此,
就当前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若干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各级税务机关都要充分认识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建设的重要性。推进依法治税,做
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靠扎实的征管基础工作才能得
以贯彻落实。基础工作不扎实,依法治税便无从谈起,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就落不到
实处。
  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是对全国税务系统各级机关的共同要求,其重点主要在基
层。基层是税收征管基础工作的重要载体,其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税收整体工作
水平的高低,“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各级领导务必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下大力气,
常抓不懈,严格按照全国基层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不断更新管理观念,转变工作作
风,健全管理制度,强化管理责任,优化管理手段,着力提高基层税务人员思想水平
和业务能力,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夯实基层征管各项工作的基础,抓出实效。
  税收征管基础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基本程序规范,执法严格公正;基本职
能清晰,岗位职责明确;基础税源清楚,管理监控到位;基本制度健全,工作衔接紧
密;基础管理牢固,纳税服务优化;基础资料齐全,信息数据准确;基本手段齐备,
应用准确快捷;基本技能达标,人员素质过硬。
  二、健全完善征管基础制度
  (一)坚决贯彻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认真落实总局下发的各项配套制度和办法。
要狠抓法规的学习与应用,务必使广大基层税务人员牢固树立依法治税、依法行政意
识,深刻领会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精神实质,熟练掌握、准确运用征管法及其实施
细则开展执法与服务工作。要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税法宣传教育活动,力求辖区内各
类纳税人知法、懂法,自觉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力求社会各界了解税收征管法及其实
施细则的基本精神,积极主动协税护税。
  (二)全面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各地税务机关要建立健全包括税务登记、发
票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纳税服务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
在明确规定实体性内容的同时,要注意程序性内容的规范,做到征纳双方在程序、手
续上有章可循、准确无误,从而切实促进基层税收征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在征
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新的配套办法没有出台前,原规定与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无抵触的
要继续执行,凡有抵触的要及时向总局请示和反映,以寻求尽快解决,保证税收征管
执法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三)简化审批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在坚持规范执法的前提下,对于不该批的
事项,坚决取消审批制;可批可不批的,可以不批为导向试行备案制;凡该批的事项,
要努力精简审批程序,简化审批手续,同时要加强审批后的跟踪管理与监督检查,严
格执行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各地要对各种征管审批事项、征管文书进行一次清
理,属于总局统一规定但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程序或文书,各地要清理并提出修改、
简化或废止的意见和理由,上报总局处理;凡自行规定的、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
规章规定且属于给纳税人额外设定义务的,一律取消并向社会公告。
  三、合理设置内部专业管理部门,明确管理职能
  (一)正确理解征、管、查之间的辩证关系,合理设置内部征管部门。各地税务
机关在推进信息化加专业化的税收征管改革进程中,要严格按照“以申报纳税和优化
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工作要
求,正确处理好征收、管理、稽查三者的关系。征收、管理、稽查都是税收管理的内
容,属于税收管理的不同环节,一旦脱节,势必影响整个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三
者是税务机关内部对业务的分工,既是相对独立的管理环节或部门,又是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各级税务机关务必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点,本着便
于管理、利于监控、方便纳税人办税的原则,合理调整和设置内部征管业务部门,切
实加强征管。
  (二)明确管理职能,加强相互衔接。全国税务系统基层建设工作会议对基层机
构设置已提出明确的要求,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贯彻,结合各地实际,规范征、管、
查各专业的工作职能,划清各自的职责范围,明确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各个职
能部门、岗位之间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加强沟通、相互配合、信息共享,
形成有机的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管理链条,切实解决“疏于管理、淡化
责任”的问题。
  (三)划清日常检查和稽查职责。日常检查是指税务机关清理漏管户、核查发票、
催报催缴、评估问询,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等不涉及立案核查与系统审计
的日常管理行为,是征管部门的基本工作职能和管理手段之一。搞好日常检查工作有
利于加强税源管理。征收管理部门与稽查部门在税务检查上的职责范围要按照以下三
个原则划分:一是在征管过程中,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日常性检查
及处理由基层征收管理机构负责;二是税收违法案件的查处(包括选案、检查、审理、
执行)由稽查局负责;三是专项检查部署由稽查局负责牵头统一组织。各级税务机关
要按照上述原则,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检查管理办法,从检查的对象、
范围、性质、时间、金额等方面划清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的业务边界,提出加强协调
配合的具体要求,明确检查下户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移送的标准、条件等。
  四、强化税源监控管理
  (一)加强户籍管理,减少漏征漏管户。要严格税务登记管理制度,继续加强对
漏征漏管户的清理工作,切实强化税源控管。《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
局关于工商登记信息和税务登记信息交换与共享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
81号)文件已从9月1日开始执行,各地税务机关要积极主动地与当地工商部门配
合,抓好贯彻落实,开展一次纳税人户籍清理,通过户籍信息的核查和漏征漏管户的
实地清理,摸清底数,健全户籍档案,巩固管理基础工作。
  (二)积极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各地税务机关要在信息化的支持下对所辖税源实
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及时全面地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情况,对纳税人
纳税申报情况进行动态评估。要进一步明确纳税评估的工作职责,积极探索开展纳税
评估的有效方式、方法和途径。在评估中,除对纳税申报直接相关的财务、会计资料
以及凭证等审核评估外,还要注意加强对与生产经营相关信息的对称性审核,特别要
注意参照各个行业的行业标准以及同类企业的能耗、物耗平均值,结合当地实际,制
订出用于评估的分行业投入产出比、产品耗能比、行业平均利润率以及行业平均税负
等指标,对同一纳税人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对同行业不同纳税人同一时期
的情况进行横向比较,综合分析测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与实际纳税的差距,以确定管
理和检查的方向与重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效管理。要及时总结税源变化的一般
性规律,掌握并积累资料,建立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模型,尽早形成依托信息化手
段的新型纳税评估工作体系。
  (三)加强宏观税收负担的分析和预测。要充分运用以GDP为主的宏观经济指标以
及相关部门数据信息,加强宏观税负变化动态分析;与此同时,还要运用工业增加值、
商品零售和消费指数等各种相关经济指标,比较分析主要税种(如工业增加值与增值
税的关联分析)、行业和不同地区的税收负担水平。通过对应性分析,从税基的变化
观察宏观税负和税源变化趋势,提高对纳税人申报纳税情况的风险预期判断能力,确
定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的工作方向。这类分析,不仅要就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不同
时期的纵向比较,而且要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同一时期的横向比较,以
正确判断本地区税源管理工作水准,找出差距,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和途径。
  (四)实行分类管理。各级税务机关要在属地管理的前提下,针对不同行业、不
同规模的纳税人,在严格评估的基础上,公正、合理地确定纳税信誉等级,实行分类
管理,对不同等级的纳税人在纳税申报、发票购领、税务检查等方面采取不同的管理
和服务措施。
  要加大对大企业和重点税源的管理力度,管理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大企业和重点
税源的管理工作,全面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以及资金流转情况。对小规
模纳税人和零散税源,要依法规范征管程序、加大控管力度和有效实施社会综合治税。
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地方财政的基层机构以及其他有关
机构实行依法委托代征。
  (五)加强税控装置管理。税控装置管理工作必须纳入法制规范轨道,坚持“标
准化、市场化、行政监督”的原则。各级税务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对税控装置的管理,
规范操作程序。对于已经安装的各类加油机税控装置、税控加油机和其他各类税控收
款机等,各级税务机关一要严格按照规定,定期采集数据;二要将采集的数据作为对
纳税人计税的主要依据;三要将采集的数据与纳税人的申报数据进行比对,采集数据
与申报纳税不在一地的,采集数据的税务机关要负责将采集的数据传送给受理审核纳
税人申报数据的税务机关,以便比对堵漏;四要督促有关装置的生产服务商搞好维护
服务。在强化对税控加油机、税控收款机等税控装置监管、使用的同时,加强对各类
税控装置运行、维护和保养的管理与协调工作。下一步税控收款机的推广应用也要贯
彻上述四点要求。目前,税控收款机的国家标准已经颁布,国务院正在审议税控收款
机推广应用管理法规,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相关事宜,届时总局将专门部署此项工作。
在此之前,各地应坚决停止税控装置的扩大试点工作,以避免非国标产品的投入,造
成浪费和徒增纳税人负担,给将来税控信息的统一采集和处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困
难。
  (六)加强发票管理。各级税务机关要重视运用“以票控税”管理手段,依法对
发票的印制、发放、领购、开具、取得、保管、缴销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不但要加强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也要加强普通发票的管理。要督促企业建立逐笔开具发票制
度,不论购销商品还是提供、接受劳务服务,也不论购货方(接受方)取得与否,销
货方(提供方)都必须开具发票。强化发票“验旧购新”管理。审验旧票不仅要审验
领、用、存的数量(本、份),而且要累计其开具的金额,并要与其申报纳税的销售
额或营业额比对。落实发票限额限量供应措施。发售的发票数量必须依据纳税人的经
营规模、开票频率和纳税申报的诚实程度综合确定,凡不按规定申报、缴款以及有税
收违法案件的,税务机关可以停止发售发票,依法改正上述行为的予以恢复发售。有
条件的地方要坚持有奖发票制度。认真研究持票消费者心理,合理设计开奖方式和奖
励面,科学设置奖金数额,精心筹划开奖周期,及时兑现奖励。与此同时,要认真依
法落实发票违章举报制度,以调动广大消费者参与发票监督的积极性,增强发票管理
的有效性。当前,尤其要加强对交通运输、废旧物资、农产品收购等行业发票的控管,
要把纳税人已开具的上述三类发票票面累计金额作为其申报纳税的重要审核依据,对
抵扣发票要及时比对对方纳税情况,堵塞漏洞,充分发挥发票控管税源的基础性作用。
  五、进一步强化纳税服务工作
  (一)各地税务机关要认真贯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纳税服务工作的通知》
(国税发[2003]38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创新服务领域和服务
手段。要充分运用“一窗式”管理的基本原理,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流程、提高管理
和服务效率。按照“资源配置合理、管理方式优化、服务简约高效”的要求,打破税
务登记、纳税申报直至税务检查等各个环节上不合理的人为部门界限和岗位分割,改
进和简化纳税人报送的各种报表以免重复报送;积极实践国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的
办法,以免纳税人多头往返;强化税务检查计划管理以免多头重复检查;同时提倡国、
地税联合检查,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证执法效率,减轻纳税人负担。
  (二)要继续发挥好办税服务厅的窗口作用。坚持文明办税“八公开”制度,进
一步完善包括限时服务、首问责任、全程服务以及文明礼貌准则在内的服务规范和服
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各地要根据纳税人的分布状况,进一步优化办税场所布局,使
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办税服务厅内的窗口设置要科学,要适当调整多设通用窗口,
力求办事“一窗式”。在信息化手段支持下,纳税申报和缴款应当尽早实现同城“通
报通缴”。
  (三)进一步推进并规范12366纳税服务热线工作。各地税务机关要利用
12366纳税服务热线,积极做好政策发布、税务咨询、电话申报、网上申报、纳
税查询等服务项目,为纳税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同时,通过咨询热线了解纳
税人关心的热点和难点,并从中获取相关信息,确定进一步加强管理和优化服务的重
点。国、地税机关要加强合作,有条件的地方可统一建立12366纳税服务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服务,优势互补。
  六、提高税收征管信息应用水平
  (一)抓紧整合资源,积极推进金税三期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
出重点、分布实施、整合资源、讲求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要求,抓紧增值
税专用发票信息资源、进出口退税管理系统资源与综合征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衔接,
落实“票表稽核”监控办法;要采取措施实现各省、市现有综合征管信息系统与总局
综合征管信息系统以及各单项软件在不同平台上主要数据平滑对接与共享;总局将按
照金税工程(CTAIS)的总体规划,从统一纳税申报入手,加快金税三期核心业务系统
的开发和推广工作,逐步实现国、地税核心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与联网运行。
  (二)推广征管软件要抓好数据管理。认真总结现有“三省一市”应用总局综合
征管软件(原CTAIS)推广过程中的经验,完成征管改革试点单位推广应用总局综合征
管软件上线工作。在确保设备安装、软件调试、网络畅通的同时,特别要精心组织好
上线前的数据准备工作。凡推广应用总局综合征管软件的单位,必须对辖区内所有纳
税人的各种征管资料按照规定的数据模版进行逐一清理,需要纳税人补报的补报,需
要修改的按规定口径统一修改,并按规定要求统一组织录入;已经上线运行综合征管
软件的单位,要按照总局的统一要求,做好运行维护工作;要树立数字化管理观念,
制定和实施税收信息数据管理制度,从基础征管数据的录、审、调、存、传、用等各
个环节加强数据管理,尤其对新产生的各项征管基础数据要确保其来源的唯一性和可
靠性,从而确保整个征管数据的真实、准确、全面和实用性;对原已积累的历史征管
数据要认真清理,要及时清除冗余和垃圾数据。
  (三)实现征管信息化管理的基层税务机关,要在充分发挥计算机管理优势的同
时,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机结合、互动管理,以确保税收征管基础工作
的质量和效率。暂不具备信息化管理条件的地区,也要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专业化管理
对基础工作的要求,并积极为尽早实现征管信息化创造条件。
  七、加强征管质量考核
  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是提高征管基础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各地税务机关要在加强
税收征管基础工作的过程中,把登记率、申报率、入库率、欠税增减率、滞纳金加收
率和处罚率等“六率”和宏观税负分析比较指标作为衡量一个地区、一个管理部门征
管工作水平的主要指标,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引入激励机制,与部门和责任人的工
作绩效挂钩。总局将把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水平的高低作为考核各地税收征管基础工作
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并将继续定期通报考核的结果。与此同时,各地税务机关要结
合实际,充分应用现有的信息化条件,在“六率”考核和宏观税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细化考核指标,积极研究和探索应用综合征管信息系统自动生成考核指标,自动进行
考核评价。
  八、加强征管基础资料管理
  征管基础资料包括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提供的各类登记、申报资料、征收凭证和
发票以及执法过程中产生的法律文书等纸质资料,也包括计算机记录和生成的上述资
料的电子信息。要确保征管基础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可靠性、及时性。各地税务
机关要按照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合法、有效、实用的原则,对各类征
管基础资料进行规范,建立统一的征管资料管理制度,明确纳税人报哪些、何时报、
谁录入、谁使用,避免各业务部门多头、重复向纳税人索要资料。要建立和完善纳税
人户籍档案制度,大力推行征管基础资料“一户式”管理。对征管资料要按户建立索
引,及时归档,妥善保管。已经实现信息化的地方要确保系统能够顺利归集涉税信息,
实现综合查询。要用好征管资料,让死数据变成活信息。各地税务机关要根据实际情
况,充分利用现有数据为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稽查选案提供准确依据。要积极研究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征管基础资料的自动化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数据库强大的数据处
理功能,实现征管基础资料“一户式”集中统一管理、各级实时方便调用、信息资源
共享的管理方式。
  九、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推进社会综合治税
  各地税务机关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加强与工商、公安、海关、劳动、社
保、城建、交通、银行、外汇管理、技术监督部门以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配合,
充分发挥政府基层组织、税务代理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社会综合治税、开展
协税护税工作,提高税务机关税源监控能力。
  部门配合协作的核心在于信息资源共享。要加快国、地税征管信息系统互通互联,
包括国地共管户的税务登记信息、关联发票信息、核定认定信息、增值税抵扣信息、
所得税管辖信息、附征税费基础信息、委托代征信息、征管违章信息、税务稽查信息、
司法救济信息等等,以实现税收征管基础信息共享。要积极拓宽与工商、银行、海关、
公安、外汇管理等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互联互通的共享渠道,制定与有关部门的信
息交换与数据共享制度。国地税信息共享和部门信息合作,在信息化条件尚不到位的
地区,对迫切需要的管理信息交换,也要以手工方式先行解决。
  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贯彻《全国税务系统基层建设纲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
干部培训教育,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政策业务水平和业务技能。从实际工作需
要出发,不断更新干部的知识,使之精通税收业务,熟悉财务、法律,能够操作本职
工作需要的计算机。要重视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与财务状况,
提高对税源管理的能力。努力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树立新时期税务干
部的良好形象。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人才激
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税务干部的积极性。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2003年
-2007年全国税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搞好干部培训工作,以适应税收事
业不断发展的要求。